“总书记,我们想对您说”手绘Vlog⑨丨坚定文化自信 让文物“活”起来

发布时间:2025-04-05 20:34:54 阅读: 35次

這些都是大腦的主觀想法。

陳時中則表示,台灣的防疫措施,不會像其他地方迫於民意壓力,就鬆綁限制,疫情復燃才再重新鞏固防線。《紐時》的報導寫道,這道高牆讓台灣成功隔絕疫情,防止患者進入台灣,但世界其他地方陸續取得疫苗,在逐步施打疫苗時,也開始放鬆防線,台灣可能因此在經濟與政治層面上遭受過度孤立。

“总书记,我们想对您说”手绘Vlog⑨丨坚定文化自信 让文物“活”起来

例如2020年2月,鑽石公主號遊輪爆發群聚感染,停靠日本後,許多病毒檢測呈陰性反應的乘客獲准下船並自由行動,之後篩檢卻呈陽性反應。」 詹長權說,他認為台灣除強制檢疫外,也應開始全面篩檢入境者。在疫苗確定能長久抗疫以前,政府不會輕易因為來自公眾的壓力而選擇放鬆規定。《紐約時報》發自台北的報導形容台灣此時卻宛如平行時空過著「再正常不過」的生活。Photo Credit: 中央社 台灣是2020年全世界最早開始恢復職業棒球賽開放觀眾入場的國家 陳時中:疫苗有效前不大可能改變防疫政策 身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的衛福部長陳時中認為,台灣的防疫成果,就是政府防疫策略根基不能動搖的絕佳理由。

Photo Credit: 中央社 陳時中率領的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防疫團隊獲得台灣民眾高度信任 陳時中也在受訪時坦言,政府許多防疫構想源於「在黑暗中摸索」。不過這種做法,在國內其實也曾面臨挑戰。任憑你在國內呼風喚雨,出了國門還是藉藉無名,養在深閨人未識。

隨著幾個國際性大展登場,不少從業人員又舊調重彈,喊著「超港趕中、走向世界」。博物館固然要服務國內大眾,但要促進館際合作,推動學術與專業交流,以提升國際知名度,豐富館藏與資源,協助創作者與展品開拓更寬廣的天地,則有分量常態性的期刊出版就是標準配備了總之,故宮臉書是內宣優先,不想出國比賽,為國爭光。隨著幾個國際性大展登場,不少從業人員又舊調重彈,喊著「超港趕中、走向世界」。

所謂「愚者千慮,必有一得」,賢者當能以小見大,舉一反三。而高美館官網的語言列出TW、EN。

“总书记,我们想对您说”手绘Vlog⑨丨坚定文化自信 让文物“活”起来

Photo Credit: 財訊 筆者有個習慣,只要展覽有英文說明,一定盡力閱讀,發現有錯漏與文法欠妥之處,就反映給作者與主辦單位。畢竟「不積跬步,無以致千里」,而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啊。筆者請國外朋友用網路瀏覽器搜尋這些畫廊官網,果然都會跳出警語 「網站不安全,請問是否進入?」若是裝設嚴密安規防火牆的伺服器,就直接擋住這些網址列入黑名單了。就連畫廊協會本身的官網也是不安全的。

但,東博11篇附上中、英、韓文說明,而我們僅兩則半有英文。台北故宮相較其他館用力甚勤,而國立台灣博物館的努力,尤其令人刮目相看。國內某家首屈一指的藝術出版傳媒的網站外語版,不但是網站不安全,鍵入超連結時,甚至導向不相干的國外網站,門戶大開,毫不在乎。與民間舉辦多年,今年在世貿舉行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。

文:廖康樾 9月最末一週的臉書,故宮博物院發了18則貼文,東京博物館發了16則,台灣贏了。線上渠道在今日的宣傳推廣不可或缺。

“总书记,我们想对您说”手绘Vlog⑨丨坚定文化自信 让文物“活”起来

或以為今日的文宣,當以線上社群傳媒為主力。姑且不說這種忽略官網的觀念,是違背當今電商經營的常識,筆者比較了9月28日至10月3日,故宮博物院與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的官方臉書,發現同一期間東博發文16則,其中11則有外語說明。

至於成立多年,卻不出版期刊者,是否因為推動研究與期刊出版不列入考評KPI,所以索性定位自己類同小巨蛋的秀場,這就不是淺識如筆者所能妄議的了。線上經營既是業界琅琅上口的法門,筆者就稍稍觀看了畫廊協會官網所列119家會員機構的官網,發現其中高達63家的畫廊官網是沒有採用SSL認證的官網。根據筆者孤陋的經驗,台灣藝展的這種錯誤所在多有,更別提翻譯離信、達、雅的標準有多遠了。只有想不到,沒有做不到。一言以蔽之,心中無國際,眼中無國際。其實若主事者從客戶端、從境外角度來檢視,所有問題都無所遁形,不是嗎? 筆者列出林林總總的小事,無非希望從業人員反身而誠,在瞻望浩瀚的星空之際,先處理好眼前的事。

盡責的故宮小編發文了18則,其中只有2則半有外語,這半則是10月2日「展間裡的中秋味」,全篇只有第一件標題有英文。眾所周知,沒有外語的說明,這些展覽是很難列入資料庫與文獻統計的。

藝術展館期刊,多數無英文版 官網是否有多語言版本,當然是國際化的指標,故宮與台博館再次領先群倫。筆者只從一個小小的剖面觀察產業實況。

比較令人納悶的是,高美館的官網完全沒有與臉書連結,這又超出筆者的理解範圍了。而且東博的外語是有繁中、簡中、英語、韓語版。

博物館固然要服務國內大眾,但要促進館際合作,推動學術與專業交流,以提升國際知名度,豐富館藏與資源,協助創作者與展品開拓更寬廣的天地,則有分量常態性的期刊出版就是標準配備了。間或簡介有外文,但展品、作者、活動完全沒有外語。環顧表格中博物館的期刊,姑且不論內容深度,有英文版的少之又少。任憑你在國內呼風喚雨,出了國門還是藉藉無名,養在深閨人未識。

從官網與臉書,驚訝地發現,台灣雙年展無論專屬官網與臉書對展覽、策展說明、活動新聞、展品介紹、藝術家介紹都有翔實的中英文對照。而台北國際藝博最詳盡的報導,是放在「活動通」(Accupass)這個國內開發中文基礎的App裡面,果然幾乎沒有英文

華中飄起小雪,我身邊的一切都在交叉:雨雪交叉、跨年交叉,就連工作也在交叉,因為中國已將「交叉學科」(interdisciplinarity)正式列入學科門類,政策導引各界關注跨領域合作,「交叉」已然成為中國的熱門話題。目前東南亞國家中,以印尼、柬埔寨、馬來西亞、泰國、越南、菲律賓和新加坡等7國的非遺保護與促進政策發展較快,這些國家的非遺類別基本上採用聯合國《保護無形文化遺產公約》的分類法,大體可分為:「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」、「表演藝術」、「傳統手工藝」、「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與實踐」和「民俗節慶」五大類,在每個類別中,都能找到東南亞的共享文化,像是廣佈多國的《羅摩衍那》(Ramayana)、手稿、偶戲、竹編、剪紙、蠟染、壁畫、建築、銅鼓、曆法、飲食和目不暇給的民俗節慶等,都是共享文化的一環。

第二,各國的非遺邁向地域化,「傳統文化」的表述從一元論走向多元。Photo Credit:清華宮朱府王爺代天巡狩 @ 清華宮朱府王爺代天巡狩 FB 圖為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從馬六甲清華宮取得全世界最早王船影像,影像時間是1919年。

這個收錄彰顯出兩重意義:第一,跨國合作保護非遺的模式已成國際趨勢。以東南亞重要劇目《羅摩衍那》為例,它雖然是印度史詩,但流傳至東南亞後產生變異,演繹出各地文學版本,如泰國《拉瑪堅》(Ramakien)就是泰皇根據《羅摩衍那》所改寫的版本。東南亞的共享文化到底有多相似?光從各國的非遺就能察覺一二。另一方面,共享文化也促進跨國合作,相較於競爭模式,國際合作是保護共享文化的新興模式,如前述的「送王船」和「班頓詩」非遺就是採行多國聯合保護的方式,這對國家和共享文化而言,都是雙贏。

經各國改編後的《羅摩衍那》,其人物造型往往因地制宜,各有脾性樣貌,以神猴哈努曼(Hanuman)而言,就有好幾種不同的造型,十分討喜。共享文化在各國非遺法的基礎上都被界定為傳統文化,強調傳承與特殊性,但這明顯與共享文化的事實不符,因為許多國家的「傳統文化」是一種被發明的傳統,有時間、族群和地域條件的在地傳統,而不是源頭性的傳統。

「╳」 這個符號,有跨界、加乘之意,讓交叉的此端與彼端,透過跨域或跨界整合,產生質變,202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,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, UNESCO)新批准的29個《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》(以下簡稱聯合國非遺名錄)項目也與跨界合作有關,其中多國聯合申報遺產的數量多達14個,創下今年新高,說明各國非物質文化遺產(以下簡稱非遺)的保護模式與傳統文化的定義正在轉變。這兩個意義都與跨界有關,由於族群移動形成跨國間的共享文化(Shared Culture),進而發展出非遺的跨國保護與地方意義,簡單說就是族群移動造就文化交叉,在國別和地域作用下,使同源文化在他國產生變異,而這些相似的文化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國際間的共享文化。

東協各國因為文化共享,所以形成競合關係,一方面,共享文化具有競爭性,有關共享文化的傳統起源、主權歸屬和原型變形的爭議,不同國家經常各執一詞,引發紛擾。Photo Credit : 張雅粱 潘集王子爪哇手稿,筆者攝於印尼國家圖書館 鼓勵跨國合作保護非遺,相對也影響了各國對「傳統文化」的定義,當各國的非遺邁向地域化的同時,也說明「傳統文化」的表述不再定於一尊,而是各有解讀,從一元論走向多元。

上一篇:唐山80多名冬奥会青年志愿者收到家乡“暖心大礼包”

下一篇:来自疫情防控一线丨原创视频《防控疫情 有你有我》

Tag: